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從“科學”到“技術”再到“產業”是全球科技革命發展大趨勢下的發展脈絡,如何將重大基礎科研成果應用化、產業化成為全球各國的重要命題。2025年5月,《關于加快推進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實施意見》)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聯合9部門聯合發布。《實施意見》明確提出,科技服務業對于催生新動能、發展新質生產力,更是實現京津冀三地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著力點,要把科技創新的“勢能”轉化為經濟發展的“動能”。在2025年5月,由科技部門主導,京津冀三地政府聯合制定了《促進京津冀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》,進一步明確著重提升高質量科技成果的供給效率,貫通跨區域的科技成果轉化鏈條,繼續優化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服務機制,標志著京津冀在科技服務協同創新方面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。
一、京津冀科技服務業協同發展歷程
經過多年的發展,科技服務業協同發展已經成為以首都為核心、推動京津冀高質量區域經濟發展,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關鍵支撐。該協同發展植根于京津冀三地資源稟賦互補、創新要素各異、地理區位相近的客觀基礎,將北京原始創新優勢、天津智能制造優勢,以及河北環京地區的地理位置優勢結合在一起。其本質是京津冀三地科技創新協同推進,以區域整體形態發展。
近十年來,京津冀地區科技服務業協同發展歷經了從戰略構想到機制深化、由點及面的漸進式演進過程。
戰略構想期(2014—2015年)。科技服務業作為支撐創新生態的關鍵環節被列入了頂層設計框架,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對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重要批示,并明確提出了“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”的核心目標是科技服務業。框架構建期(2016—2019年)。自2016年以來,以中關村為標志的科技創新平臺陸續在天津、保定、雄安、秦皇島等多個地方設立了“中關村系”創新研究中心,致力于構建“類中關村”的創新生態系統。與此同時,京津冀三地政府陸續簽署了一系列促進科技服務合作的文件,積極探索建立科技資源共享平臺、聯合攻關和人才流動等協同機制。初步形成以首都為科技創新核心,輻射京津冀地區的科技服務協同網絡節點。深度融合期(2020年—2024年)。作為中國第一家綜合性國家技術創新中心——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于2020年6月正式成立,標志著京津冀科技服務業協同邁上了一個深度融合的新臺階。圍繞“五群六鏈五廊”三地聚焦產業鏈與創新鏈精準對接,推動政策互認、標準統一與服務貫通,科技服務業的跨區域供給能力顯著增強,逐步形成科技服務業“北京研發—津冀轉化”與“區域共性需求—協同服務供給”并行的雙輪驅動新格局。
二、京津冀科技服務業協同發展現狀
京津冀三地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引擎,推動區域創新資源高效整合,科技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。十多年來,京津冀地區科技服務業政策體系、平臺建設、研發合作等多維度推進,三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合作逐步深入扎實,科技服務業協同發展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。
一是科技成果轉化進入加速期,技術研發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層次不斷提高。從研發投資的視角來看,三地的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從2013年的3.22%提升至2023年的4.27%。顯著高于全國其他地區的研發經費平均占比。京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在2024年從技術轉移的角度高達1.3萬億元,占全國五分之一,三地技術交易市場協同效能凸顯,科技成果在區內轉化勢頭迅猛。
二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合作逐步加深,科技服務業對區域現代產業體系支撐作用顯現。科技服務業圍繞京津冀“五群六鏈五廊”的產業體系,在技術轉化為實際應用的同時,對接前沿技術,為重點產業鏈條的發展充分發揮了牽線搭橋的實效。隨著京津冀國家高新區聯盟建設運行,科技服務業在促進發展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,共促成重大項目落地34個,順利開展產學研合作120余項,推動三地科研設施和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1.43萬臺,從基礎研發、技術轉移、工業設計到檢驗檢測、科技金融、創業孵化等覆蓋創新全生命周期環節提供有力的支撐。
三是作為區域協同創新的關鍵支撐,市場主體合作在促進科技服務協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。截至2023年底,北京累計完成直接投資4.9萬次,累計向天津、河北地區投資2.3萬億元。此外,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及各分支機構開始進入運營階段,京津冀地區成果轉化周期進一步縮短,區域內科創洼地得到填補,形成科技服務產業集群。
盡管京津冀科技服務業協同在跨區域技術研發合作、產業創新合作與市場主體共建等多維度取得顯著成效,但對標長三角、珠三角等頭部區域,當前科技服務創新資源在京津冀區域分布仍不均衡、創新產出和創新效率落差過大的局面仍未改變;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不緊密,科技投入與創新驅動效果割裂的現象仍然普遍;科技服務協同成本偏高、高端要素共享不足、市場化服務生態尚待完善等結構性挑戰仍然存在。未來,科技服務業如何賦能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,推動區域科技創新協同從規模擴張邁向質量躍升,仍是三地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。
三、京津冀科技服務業協同路徑建議
基于京津冀地區科技創新及其環境發展的現狀,明確科技服務業的重點發力方向,緊跟科技服務行業前沿發展趨勢,打造一個多要素聯動、各方協同、產業融合的科技服務業集群。增強區域科技服務業的協同創新能力、融合能力和轉化能力,將京津冀地區建設成為全國創新企業蓬勃發展、經濟亮點不斷涌現,并具有顯著品牌識別度和影響力的科技服務業高地。
一是以服務區域特色產業體系為導向,加快形成專業化科技服務產業分工集聚。圍繞京津冀現代產業體系“五群六鏈五廊”,著力布局優化培育與京津冀先進制造業發展相匹配、可賦能的科技服務業領域,培育壯大概念驗證、研發孵化、技術轉移、成果轉化、小試中試產業化等全鏈條的科技服務能力,強化創新技術賦能,如信息技術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。實現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與科技服務業的深度融合,助力打造世界級創新高地京津冀區域。
二是以強化產學研合作機制為核心,提高創新要素配置對科技服務的效率。依托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及“北京研發—津冀轉化”模式,加強京津冀三地跨區域產學研合作頂層設計,削減城際邊界的負向影響,推動北京的高端研發資源向天津、河北延伸,共同加強創新平臺建設,促進科研儀器共享、數據互通與成果跨區域轉化。探索構建跨區域分工協作的產學研合作網絡,將主導產業鏈與創新價值鏈相融合的產學研合作模式。
三是以空間配置機制為牽引,加快形成空間網絡布局科技服務資源。緊抓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區建設機遇,探索構建“創新中心—發展組團—重點功能區—平臺載體”跨區域四級聯動體系,科技服務資源空間結構全面優化。優化完善跨區域技術市場交易、研發基礎設施、科技人才流動等科技服務關鍵要素自由流通方面的政策,加快縮小三地創新資源缺口的步伐。
四是以推動科技成果市場化機制為動力,激發科技服務市場的創新活力。加快出臺科技成果轉化政策、暢通科技成果產業化渠道等跨區域科技成果產業化經營措施,確保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進程。建立跨區域科技成果轉移的協調機制,充分利用成果轉化聯盟和基金的作用,鼓勵研發機構與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形成長期合作關系,從而提升三地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,全面提升科技服務市場的活力。
五是依托科技創新服務聯動機制,強化供需之間的精準對接能力。探求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、整合科技資源信息、促進供需雙方精準對接的科技資源數據平臺。探索建立科技服務業鏈條機制,實現對接、分工、協作。鼓勵組建跨區域協同聯盟,在科技服務業鏈條上,有效組織服務機構,推動京津冀三地有效對接、分工協作。
作者介紹
侯佳祺
中級經濟師
長期專注研究區域經濟、產業經濟等領域,深度參與亦莊生產性服務業規劃、亦莊重大項目謀劃等重點項目的咨詢工作。
編輯:張 華
審核:劉 敏